原上海卢湾区区长难忘的工作经历
更新日期:2024-07-27编辑:原上海卢湾区区长人点赞
我走向社会后的第一个身份是钢铁工人,第一段工作经历是在上钢三厂度过的。那段时光给了我十分难忘的印象,是我人生经历的重要起点。
我六六届初中毕业,1968年实行统一分配。我六六届高中毕业的姐姐和六七届初中毕业的妹妹,与我一同面临分配,按照当时“半潜半浮”的规则,我家可自己商定“三留一”,即一人留上海工矿,两人去农村和外地。我沾着“独子”的光,留在上海,去了上钢三厂,委屈姐姐和妹妹,分别去了农村和外地。
到了工厂,首先感受到的是工厂之大,不仅厂房高大,行车吊着大件货物来回移动,厂区中还铺着钢轨,小火车满载钢锭、铸件进进出出。其次感受到的是车间之热,我被分配在铸钢车间,一边是电炉炼钢,一边在浇注钢锭和铸件,周边全是一会儿由黑变红、一会儿由红变黑的钢铁疙瘩,热浪逼人,根本无法靠近。
后来才知道,钢花四溅的炉前工颇具浪漫色彩,在钢铁厂不算艰苦岗位,红黑相间的浇钢场才是真正让人难受、生畏的地方。我就在浇钢场工作,心想:既然来了,我就干呗;别人能干,我也能干。
我们是三班作业的,一年四季,每天都是光着身子穿上厚厚的帆布工作服,头戴安全帽,脚套大靴子,穿行在炽热的钢锭之间,始终大汗淋漓,靠着每半小时左右的一次间隙,连着喝下几大碗冰水来降体温、补水分。
下班时的模样就像刚出矿井的矿工,脸被烫得发痛,洗澡时不能用毛巾擦脸。当然,我看到老师傅们干活都抢在我们之前,比我辛苦多了;老师傅们也心中有数,这小伙子没有偷懒,是在真干。
那时,我算班组里的“文化人”,在上班时还常比別人多干一份活,就是每周出一期黑板报。说是黑板报,其实就是一块黑铁皮。上班时我拎着一个铅桶,拿着一块抹布和一盒粉笔,先是用一桶水泼到黑铁皮上,用抹布擦干净,一会儿就被热浪烘干了。
趁着工作间隙的十来分钟,我喝上几碗冰水,就拿起粉笔开始写稿了。没有草稿,也没有腹稿,只有大致的主题,边想边写,断断续续,一个班头、几个间隙下来,配有几篇短文的一期黑板报就出好了。
大约是在1970年下半年,即我进厂两年左右的时候,记不得是什么缘由,这个拥有两万多职工、35岁以下的青年工人占半数的钢铁大厂进行了一次先进职工评选,我很荣幸、也很意外地被评为全厂三个“青年标兵”之一。
现在想想也真是不容易啊,这可不是“百里挑一”,而是“万里选三” 哦。1971年上半年,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50周年,地方上恢复发展党员,当时我才20岁出头,还是一个学徒工,就被组织选为第一批发展对象。也正因为如此,在建党100周年前夕,我十分荣幸地成为“光荣在党50年”中的一员。
当一枚金灿灿、沉甸甸的纪念章挂在我的胸前时,我非常激动,感慨万千,为自己能在党的旗帜下奋斗、奉献,感到无比自豪与光荣;也对党满怀感恩之情,是党的雨露阳光哺育我健康成长,让我有所作为。
本文由蔻派网整理发布,原创地址:http://m.coalpa.com/show_10_385.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
附近的网友正在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