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孩子的“紧箍咒” 规则与约束下养成健全的人格
更新日期:2018-09-15编辑:蔻蔻人点赞
行为有所约束,心中有规则和敬畏,无论什么时候,都是教育的基础。
(1)
年少时看西游记,每次悟空做事一出格,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就特别担心,因为那也意味着,唐僧马上就要念紧箍咒了。
孙悟空本事大过天,却逃不出师傅的一个紧箍咒。
他对紧箍咒又怕又恨,却也无可奈何。
而对唐僧来说,紧箍咒却是教育悟空的重要武器,没有紧箍咒,悟空便无所畏惧、难以管教。
即使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,孙悟空当年大闹天空的脾气也并没有消减多少,所以当唐僧把他从五指山下救出来并踏上取经之路时,悟空一言不合就跑到东海龙王那里去喝茶了。
取经?悟空根本无所谓。
后来,观音菩萨送来了紧箍咒,从此悟空对手无寸铁的师傅有了敬畏之心。
面对让人头痛欲裂的紧箍咒,悟空不敢再胡来,方才一路保护着师傅,经历九九八十一难,成功取回真经,最终修成正果。
可见,心存敬畏,才能行有所止。而约束,是成功的前提。
(2)
试想,如果没有紧箍咒,孙悟空能顺利走完取经之路吗?
答案毋庸置疑,不能。
那么他的人生,又会变得怎样呢?
继续回到花果山,与群猴嬉戏水帘洞,或与牛魔王等妖魔鬼怪称兄道弟,吃吃喝喝。
又或者再次大闹天宫,杀得十万天兵天将望风而逃,最后再次被如来压在五指山下,一压又是五百年……
毫无疑问,没有紧箍咒的约束与束缚,悟空的人生一定会碌碌无为+闯祸不断,是紧箍咒帮助孙悟空的人生走上了正途。
那个看似束缚他约束他的东西,其实指引着他走上正确的路并坚持了下去。
(3)
把西游记的剧本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,我们就会发现:
其实我们的每一个孩子,都像是这小小的悟空,想要让他们成人、成才,紧箍咒必不可少。
而这个紧箍咒,就是父母的管教、惩戒、约束与引导。
一位朋友说,他的父母从小要求他练字,每日临帖,不求成名家,不求显达,只求修身养性,只求心静。如今将近而立之年,练字的习惯早已深入他的骨髓。
朋友年纪不大却看起来沉稳,不能说与长期练字没有关系。
还有一位朋友,高中的时候文言文不好,为了攻克文言文,父母硬是让他看了三遍古文版的《三国演义》,后来成功考入211大学。
其实没有人天生就爱学习,更没有人天生就愿意受约束。
如果父母不对孩子严加管教,而是放任自流,那么就很难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。
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年时期,有“紧箍咒”的约束与指引,孩子才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。
(4)
宋代林逋的《省心录》里有这么一句话:“父善教子者,教于孩提。”
意思是,善于教育孩子的父亲,总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给予正确的教育引导,因为这是他们将来成就事业的基础。
为人父母,我们不仅要给孩子戴上“紧箍咒”,还要趁早给他们戴上。
18岁之前,是孩子各方面成长最关键的时期,这个时候,家长必须告诉他们什么该做,什么不该做,什么是对的,什么是不对的,给孩子树立规则意识。
一旦孩子做了不该做的、不对的,打破了这个规则,那么就必须要受到惩罚。
唯有这样,孩子才能在规则与约束下养成健全的人格,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。
(5)
每一个孩子,都是小小的悟空。
父母的管教与惩戒、引导与约束,就是那个神奇的“紧箍咒”。
能够让人成才的条件不是无法无天,而是有所约束。或许,这就是父母教育的意义所在。
本文由蔻派网整理发布,原创地址:http://m.coalpa.com/show_20_314.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
附近的网友正在看